2010年11月4日 星期四

中國製造的真實現狀


2010年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宣佈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當時,許多出口企業接受媒體採訪和壓力測試時曾表示,若人民幣在短期內升值3%,企業利潤將下降30%至50%,許多議價能力低的中小企業將面臨虧損……4個月過去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幅度已逼近3%,這些「中國製造」們境況如何呢?
 
「人民幣對美元比價已經逼近多數外貿企業升值預期的『臨界點』,現在每一個基點的變動,都會讓企業感到非常辛苦」
 
「人民幣匯率一動,銷量就會跟著波動,」幹建英是義烏小商品城裡的一名外貿商戶,她經營的飾品遠銷印度、俄羅斯等國,年出口額達1000萬元,「外貿行情在今年年初呈現出危機之後明顯回暖的趨勢,但三四月份就又開始走下坡路,店裡的銷售額大概下降了5%到10%。」
 
正是三四月間,特別是4月中圍繞美國財政部匯率政策報告是否將中國設為「匯率操縱國」問題,中美關於人民幣匯率的爭執日漸白熱化。美國政府推遲發佈報告的同時,中國6月宣佈匯改。之後人民幣不算小的升值幅度開始顯現出其影響。
 
「上個月有個韓國客人,照著匯率算來算去沒利潤,追加的一個訂貨單就直接取消了。」在義烏小商品城經營外貿工藝品的黎玲說,人民幣升值後,就連老客戶也不能保證訂貨量了。
 
「不要再升值了!」提起人民幣匯率,在義烏小商品城經營工藝門簾的楊平脫口而出。楊平自家產銷的門簾主要銷往中東地區,以往一個月能出口五六個集裝箱,今年以來已經逐步縮減了一半,利潤率也從去年的8%降到了3%左右,「再升值,廠子真的要倒閉了!」
 
快速升值,企業「大出血」
 
6月19日央行宣佈人民幣匯改,6月22日央行將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設為1美元兌人民幣6.798元,一日內大幅升值295個基點。當時,福建省泉州龍鵬集團有限公司還有400多萬美元產品接單後沒有交貨收匯,結果一天下來,利潤就縮水了十多萬。
 
該公司的主營業務是工藝禮品加工與出口,集團副總經理陳少輝對本報記者說,從與外商談判到產品出貨,全過程下來一般要5個多月的時間,公司最怕的就是匯率不穩定。
 
而類似劇情正不斷上演。「前幾天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可能是6.8,現在就是6.6了,這0.2的差別,拿回來的錢少了不少。」目前讓浙江奧康鞋業股份有限公司國際貿易部經理李海軍最為揪心的,也正是眼瞅著賺回來的錢大幅縮水。
 
升值,對於出口企業來說,最可怕的就是「瞬間出血」,利潤平白流失。[LA: 匯率與退稅,陸企以往優勢]
 
「對於我國南方一些規模較小、利潤較低、以出口為主的小公司,人民幣升值帶給他們更多的是無利可圖。」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告訴《國際先驅導報》。
 
在義烏小商品城,大多數商戶都是通過外貿公司使用人民幣結算。儘管從表面上看是避免了匯率波動帶來的直接影響,但人民幣升值仍然讓外貿商戶不堪重負。義烏遠創聖誕工藝有限公司老闆周愛玲說,外貿訂單從下單到付款往往要經歷幾個月甚至一年。匯率不穩定,企業接了訂單心裡也不踏實。去年以來人民幣升值的趨勢很明顯,外貿公司從貨款裡提成的點數也越來越高,從以往的2%漲到了3%到5%,「想要快點提到貨款,商戶們往往只能接受高額的提成費,外貿公司不會來承擔匯率風險,最終差價還是轉到了我們商戶的頭上」。
 
義烏是全球聖誕禮品的最大出口地之一。周愛玲的企業是義烏典型的「前店後廠」模式,一半的產品由自家工廠生產。周愛玲說,對於聖誕商品而言,今年的貨款也已經陸續到位,「反正今年是混過去了,但明年匯率怎麼樣心裡一點底都沒有,周圍的商戶都特別迷茫」。
 
接近「臨界點」,訂單遊離 [LA: 從秋季廣交會成交短單特多, 都是因應匯率不確定性才產生]
 
對於出口企業來說,接單和結匯的時間差,決定了匯率升值與企業收益的直接關係。而人民幣連續幾個月的持續、快速升值為企業結匯增加了不小風險。記者調查瞭解到,近半年來,不少外貿出口企業一直生存在「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巨大陰影下,特別是9月份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更是快速上升,當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上漲1.74%,創匯改以來最大單月漲幅。
 
面對這一現狀,不少出口企業表示非常無奈,一方面不得不忍痛捨棄長單改接短單,臨時提高價格,同時不斷與客戶周旋,如果是出於維護大客戶的目的,則不得不由自行承擔相應的損失,因為在一般情況下,國外企業很少在確定價格後再交涉人民幣升值、美元貶值等後續帶來的問題。
 
「如果是緩慢升值,企業可以通過合理的預期控制成本,快速升值則無法承受!」崑山揚皓光電有限公司總經理殷伯濤表示。記者從部分江蘇的出口企業瞭解到,在2006年至2008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的時候,由於是穩定升值,它們可以通過鎖定匯率、縮短報價時間這樣技術性的手段,以對衝風險。現在,面臨匯率變化的不可預知性,出口企業更傾向於有一單做一單,一些企業不得不損失很多傾向於簽長單的大的高端客戶。
 
對升值幅度的不確定,甚至使訂單可能「打水漂」。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對記者說,人民幣升值,對於國外進口商而言,可能意味著要比以前付出更高的價錢,「進口商為了企業效益,減少這種非主觀因素造成的損失,就會期望匯率反彈。造成的結果就是這些進口商找出理由提出推遲交貨時間。」
 
浙江一家制傘企業的進出口事務部經理姚先生就感慨說,雖然訂單還是那麼多,但因為存在進口商違約風險,所以越來越多的貨物滯留倉庫,「我現在都害怕看到別國貨幣貶值,這讓我膽顫心驚,害怕客戶又要推遲交貨時間甚或違約。」
 
「事實上,今年下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比價已經逼近多數外貿企業升值預期的『臨界點』了。現在每一個基點的變動,都會讓企業感到非常辛苦。在我看來,中國沒有讓人民幣快速升值的產業空間。」彩電生產商、創維多媒體(深圳)有限公司營銷中心助理總經理鄭志強在廣交會上對記者說。第108屆廣交會10月15日至11月4日舉行。這屆廣交會上,買賣雙方面臨的最「棘手」問題之一就是人民幣匯率。

「我們設想的最佳狀態是將匯率設定在6.5左右,但目前仍然處在與客戶的談判過程中。」江蘇渭西集團外貿部門的負責人龔華劍龔華劍說,面臨兩難境地,企業只能自我犧牲,要麼損失客戶等待匯率穩定,要麼損失利潤以維護客戶關係。
 
假如繼續升值……
 
「利潤少了,出口產品需要漲價彌補損失,客人卻很難接受,原材料價格又在上漲,現在已經影響到接單!某種程度上企業已經感受到了類似金融危機時的巨大壓力!」位於江蘇吳江的盛氏集團銷售公司的一位負責人10月19日告訴《國際先驅導報》。他介紹,江蘇一些小紡織企業目前已經停止接單,以避免可能造成的損失,對於尚能承受近期人民幣升值壓力的規模較大企業來說,利潤受損已經不可避免。

記者瞭解到,江蘇紡織行業普遍認知的現狀是:微利企業佔50%左右,整體利潤率在3%~4%之間,如果人民幣升值超過5%,將有三分之二的紡織服裝企業承受不了。
 
與紡織行業的遭遇類似,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不斷走高的背景下,人民幣升值對包括服裝、機械、電子、玩具在內的傳統行業的負面影響都較大。經過前幾年的資源、原材料、人力成本的上漲,這些傳統行業的出口企業多數成為低利潤率或者是微利的行業,難有相應的空間來消化人民幣持續升值以及各項成本上升帶來的壓力。
 
「中國出口企業低成本的優勢可能正逐漸消失。」李海軍對記者曆數艱難處境——各種原材料漲價都不同程度地向成本施壓,國外對環保要求提高致使包裝成本上漲,民工荒導致的用工成本增加……
 
深圳市科技工貿和信息化委員會發表10月份分析報告稱,如果2011年人民幣單邊升值3%,將造成深圳市從業人口減少約60萬人,外貿出口減少約90億美元。深圳服裝、製鞋、玩具、工藝品、陶瓷行業是國內生產和原材料成本比重較高的行業,這些行業出口產品的60%以上增值是在國內完成的,其出口產品的凈利潤又普遍較低,僅3%左右,再加上這些行業的企業普遍缺乏核心競爭力,人民幣年內一旦升值3%,這些企業將普遍陷入虧損狀態。
 
路透社10月25日發表文章表示,環球資源商展中心引述最新調研稱,超過2/3的受訪中國供應商表示,預期若人民幣升值2%或以上,其出口額將開始減少。調研訪問了238家中國供應商,其中有32%的受訪者則指出,人民幣升值3%才會引起出口下跌。專家告訴記者,如果人民幣在短期內迅速升值3%,那麼家電、汽車、手機等生產企業的利潤將下降30%至50%。
 
應對:坐以待斃,還是動以求變---小企業壓成本,中等規模企業忙調整,大型出口企業握緊議價權,在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的背景下,「中國製造」們探索著各自的應對之策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王攀、宋媛、陳剛、章苒發自廣州、北京、南京、杭州 「人民幣升值,企業最直接的應對就是提高價格,但實際情況卻是難以落實。」江蘇渭西集團外貿部門的負責人龔華劍10月下旬告訴《國際先驅導報》,這家從事金屬加工品出口的企業本來準備提高產品價格,但操作起來困難重重,因為一般與國外客戶的協議都是在年初確定價格,已經確定的以美元結算的訂單只能由公司承擔匯率帶來的損失。
 
「中國製造」們自然不會「坐以待斃」,眼看著利潤流失、定單溜走,如何「動以求變」呢?
 
小企業壓成本、轉內銷
 
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自然地做出了反應。降低成本,比如尋找勞動力成本低的地區代工,是很自然的選擇。
 
話說「船小好掉頭」,在義烏原本從事「前店後廠」經營的周愛玲從今年開始把毛絨雪花之類「不怕壓」的商品轉到了江西生產。儘管多了運輸費,但成本大概能降低兩三成。不過,這種辦法還不能完全解決問題,能代工的商品僅佔銷售總量的10%左右。「小商品的外貿利潤已經薄如刀鋒,毛利潤不到10%,再壓縮下去就算有量也沒有多少盈利,但我們實在是想不出其他應對辦法。」周愛玲說。
 
通過降低外貿依存度應對海外市場的不穩定因素,是不少義烏小商戶的新選擇。
 
「東邊不亮西邊亮,國內市場已經發展到了比較成熟的水平,我們的產品工藝比較獨特,在海外市場上很搶手,現在發現它在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的市場認可度也很高。中國的人口紅利依然存在,國外品牌都紛紛搶佔中國市場,我們也沒必要只重視海外市場。匯率波動讓我們發現了內銷這片新領域。」許志福是時代工藝有限公司銷售負責人。該公司的鐵吹玻璃工藝品過去80%以上出口美國,近一年多以來,公司已經將外貿比例縮減到了60%以內。
 
即便是對國際市場有更直接感知的僑商們,也已開始轉移市場。嘉興市僑商會副會長陳林根介紹,商會成員過去80%的銷售份額來自海外,最近一兩年已逐步縮減到大約30%,而80%的利潤來自國內市場。該商會現有180多名僑商會員,大多在國內有生產基地,經營箱包、服裝、羊毛製品等,在歐美等地的7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貿易。
 
「短期而言,轉戰國內市場是一條應對匯率變動的好路子。人民幣升值客觀上帶動了擴大內需,並讓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淘汰掉一批企業,實現行業的良性發展。」陳林根說。
 
中等企業調整有難度
 
對於有較大出口規模但還難以左右產品市場走勢的出口企業來說,轉移工廠、轉換市場並不容易,它們應對匯率變化首先表現在一些技術手段和企業內部調整上。
 
「目前並沒有有效的辦法應對升值壓力,只能等待匯率相對穩定再行簽約。」龔華劍說。針對人民幣升值的應對之策,不少受訪企業負責人表示,由於匯率是硬性的「環境指標」,對於企業來說幾乎無所作為,只能先承擔下來,靜觀其變,等到情況相對穩定時再出手。
不過,記者瞭解到,一些企業也確實留有「後手」,那些有條件並且已經採取了一些舉措的企業,明顯佔得了先機。比如,與銀行簽訂遠期匯率合同,這些企業借此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匯率變動帶來的影響;以「非美元」結算,如採用歐元、日元等進行結算,能一定程度上迴避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的影響,是出口企業樂意的方式,但需要海外與進口商協商。
 
更長遠的解決辦法是轉變產品結構。專家介紹,日本在1985年的廣場協議以後,雖有不少日企不得不投資海外,但留下來的本土企業追求高端技術和產品質量,努力生產附加值高的產品,也維持、造就了許多國際大品牌。
 
「公司產品轉型的目標是生產特種紙品替代目前國內市場上的進口產品,把產能轉移到高端產品上,將常規生活用紙業務放到第二位,這樣並不會造成出口轉內銷的市場競爭,並且提高了產品競爭力。」蘇州金紅葉紙業集團國際貿易處的莊飛納介紹,產品結構轉型是數年來企業應對人民幣升值的舉措之一,為公司規避匯率風險作出了主要貢獻。
 
不過,本幣升值助力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也需要一個相對寬鬆的環境和日程。「結構的改善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完成。匯率的過快、過度升值,其最終結果很可能是不僅無法優化結構,反倒導致結構問題積重難返。」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梅新育說。
 
大企業緊握議價利器
 
大型出口企業對國際生產銷售的佈局和議價能力的把控,是應對隨時可能到來的「貨幣衝擊波」的利器。這種戰略應對首先來自企業管理者日益開闊的國際視野。
 
從正在舉行的廣交會的一線調查來看,這表現得猶為明顯。許多大型企業管理人員甚至能條清縷析地和記者分析「匯率戰」演變成「貿易戰」的可能性。
 
「美國還是想和中國磋商匯率問題的,現在就撕破臉開打貿易戰對美國也不利,」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海外銷售公司總經理肖友元對記者說,「早在去年底、今年初,廣大中國外貿企業就作出了相應的人民幣匯率變化判斷,而依據這些判斷做出的產品出口價格也是全球很多地區經銷商運營的基礎。如果通過所謂的制裁手段逼迫市場打破這種結構,最直接受害的就是該國的消費者。」
 
「少數國家單靠匯率政策的『壓迫』,不可能讓中國的外貿產業喪失競爭能力,」有判斷就會有策略,海爾集團公司海外推進本部部長刁雲峰說,「以海爾為例,現在集團在全球擁有29個製造基地,很多產品的生產、設計、銷售均已經本土化,人民幣匯率的變化不會對企業的生存構成根本性的衝擊。」
 
所謂「船大好出海」。企業做大就有了議價的能力,而在一個國範圍內,一個鏈條齊整的行業做大了,一樣使自己有了更大的迴旋空間。
 
「匯率的成本最終會被部分轉嫁!」浙江寧波西摩電器進出口有限公司國際貿易部嚴建波的底氣,恰來自中國執全球電器製造行當牛耳的地位,「人民幣繼續升值,中國出口企業肯定會提價,那麼國外客戶要麼選擇接受漲價,要麼選擇到其它價格更低的國家採購,但目前尚未有哪個國家具備替代中國的生產製造能力,而且採購商重新選擇客戶的成本也較高。」
 
「我們年初就已經按人民幣5%的升值幅度做了計劃,將匯率變動在合同中註明,按照一定幅度進行報價成交,將匯率變動的風險融入經營之中,並通過嚴格控制供應鏈、減少庫存,降低公司運營風險。」廣東新寶電器公司創意設計總監廖志文也說道。
 
許多企業表示,隨著近年來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加大產品升級力度,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議價權大幅提高,企業已經擁有了隨著貨幣幣值變化「隨行就市」調整產品價格的能力。
 
Larry分析: 隨著大陸的薪資/人力成本/社會福利/匯率等等開始波動, Made in China 價格優勢漸漸褪色, 陸商的生存並不如大家想像的那麼好, 也充滿的許多挑戰 ; 面對這詭譎多變國際環境, 其實台商應該捫心自問, 屬於我們的企業優勢在哪? 知己知彼, 相信台商還是有大好機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