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21日 星期一

IX blog beta

TECH

即將改變生活的5種酷玩意 (e天下)

即將改變生活的5種酷玩意 (轉載於:E天下雜誌59期098頁)

「空氣樹」幫你潔淨空氣、有留言板功能的魔鏡……,飛利浦創意十足的概念產品,讓生活更便利,這些酷玩意,將在不久的未來進入你我的生活。

80歲的飛利浦設計中心,怎麼呈現飛利浦品牌「Sense and Simplicity」(感性與極簡)的精神?


走一趟飛利浦在巴黎的「The Simplicity Event」現場,至少超過25項符合「簡單設計」的新概念,由飛利浦設計中心操刀在現場展示,飛利浦總裁柯慈雷也宣稱,在未來3至5年內,這些概念將會陸續產品化。

在飛利浦這次展出的未來概念中,已經有許多是以實體產品的造型現身,甚至不乏等待時機成熟即可量產上市的「準」產品。這顯示飛利浦設計中心在為未來概念發揮創意時,背後可是有堅強的技術研發當靠山。

事實上,去年飛利浦的研發中心才剛剛歡度90歲生日,而它目前在全球擁有的專利數目,甚至還保有超過10萬件的紀錄。

因此,在飛利浦設計和研發這兩大分別在全球堪稱數一數二的團隊陣容合作下,所端出來的未來產品秀,不僅讓所有競爭對手異常關注,對一般消費者來說,更可以從飛利浦的未來產品預見我們在未來的生活樣貌,例如過去改變我們生活的碳絲燈泡、X光射線管、電動刮鬍刀、卡匣式錄音帶、錄放影機,以及CD-R和DVD光碟片等,飛利浦不僅扮演引領人類未來科技生活的推手,更是許多普及電子產品的造型定義者。

現在,《e天下》就精選幾件在飛利浦「The Simplicity Event」中所展覽的概念性產品,一窺你我在未來3?5年的生活樣貌……

空氣清靜樹(Air Tree)

你認為空氣清淨機的造型該長怎樣?看看由飛利浦設計中心操刀的這幾棵「樹」,很難想像吧?這就是未來在妳我家中可能會出現的空氣清淨機模樣。

根據飛利浦指出,現代人平均一天有9成的時間都待在室內,而不管是居家或是辦公室,只要經過一般通風設備管線內到達室內的空氣,就至少存在27種不同種類的細菌。

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估計,現在全球在使用中的建築物,有高達4成的比例,室內空氣都因為被污染而對人體體康有相當程度的危害。看來,室內空氣濾清機在可見的未來,很快就會是家家戶戶的必備產品,而未來感十足的飛利浦「空氣樹」,也應該已經離正式上市不遠。

依據生態運作思維下所設計的「空氣樹」,不僅是外型打破傳統,功能也很齊備。「空氣樹」的運作模式,是在底座吸氣後,經過「主樹幹」的濾清流程,在頂端排放乾淨空氣。此外,在「枝幹」則是配備了一個空氣濕度感應晶片,依據主人設定的室內濕度,自動進行除濕和釋放水氣的動作,有趣的是,這棵「機器樹」也需要主人「澆水」,就在「樹幹」腰部的注水孔。

你已經做好要在家中客廳養一棵「樹」的準備了嗎?

客廳香料溫室(HerbArium)

除了機器樹,對綠色環保一向不遺餘力的飛利浦,還為未來家庭推出一座科技化的小型溫室,專門讓人植栽百里香、鼠尾草、牛至草、羅勒、薄荷、小茴香子等藥草或香料,飛利浦表示,在家中培植許多鼻嗅或食用對人體有益的藥草,或是香料植物,完全符合未來人兼顧環保和健康的生活趨勢。

而如果你又怕因為生活忙碌而經常忽略照顧植物?這點,飛利浦的這座「科技盆栽」可以幫你搞定。

在飛利浦所展示的「科技盆栽」中,底座共有3個培養皿圓孔,主人只要分別置入特製的「智慧型種子墊」(smart seed pads)──內含可生物自動分解的土壤和不同的藥草和香料種子,接下來就可以等著在一週後收成了。

「科技盆栽」之所以能夠這麼簡單使用,主要就是應用科技打造完美的溫室環境。例如內建可自動感應植物類別的RFID晶片,除了可以根據不同種類的植物特性,在底座邊緣以LED顯示目前栽種的物種名稱外,還可以自動算出不同植栽物所需要的不同水分、溫度、光線,而上方的太陽能板光源,則會依據晶片指示自動供給溫度和光源。

看來,未來生活中,飛利浦還幫人們解決了上山採藥的過程。

自動調色照明(Chameleon)

這個看似一般傳統立燈的產品,不僅造型符合飛利浦的「簡單」(simplicity)設計概念,操作也很簡便,但它的功能卻不簡單,能夠依照主人心情,或是周遭環境搭配,隨時將燈罩轉換為不同顏色。

這個暱稱為「變色龍」的立燈,其實是飛利浦在半導體、照明,以及設計中心事業體的完美結合。在立燈腰部的突出位置,飛利浦建置了一片可即時偵測感應物件顏色的智慧型晶片,使用者只要將不同顏色的衣服、領帶、紙片物件等靠近感測器,圍繞在燈罩內中央主燈泡旁的LED群,立刻會發出感測晶片所接收到的顏色,而由透光性極佳的織物做成的燈罩,就因此變換使用者想要的顏色。

當你總是在為選購能夠搭配家中裝潢色調的燈飾大傷腦筋之時,飛利浦很快就會提供你一個「simplicity」的產品。

隨心所欲的LED(LedBulbs)

與自動調色照明的「變色龍燈」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包括飛利浦推出的一系列不同造型的LED燈泡。

很快的,燈泡將不只是藏在燈罩裡的光源提供者,在結合LED小而亮的特性後,全球最大的照明業者飛利浦讓燈泡本身也能成為造型主角,而且,從材質,到顏色,飛利浦正在顛覆過去大家對玻璃燈泡的印象。

從三叉式的水龍頭造型、管狀交叉的多邊型結構、鏤空的酒瓶式外觀,到披薩狀的扁平模樣,飛利浦不但賦予燈泡能獨立擔綱演出的新生命,甚至還讓它們擁有可以變換顏色的功能。

例如,當你想要讓你的臥房呈現打著紅色燈光的酒吧、或是綻放著淡藍色系的海邊清新小屋氣息時,只要輕輕一捏由半透明的軟性塑膠材質做成的圓形燈泡,或是在像個充滿氣孔的扁平乳酪燈泡上,用手指輕觸氣孔,房間內的燈光氛圍立刻依照當下你的心情變換。

還在煩惱家裡油漆的顏色嗎?等著買顆飛利浦的LED變色燈泡吧!

魔鏡留言板(Intouch)

你家的冰箱上還是用磁鐵貼滿相互留言的紙片嗎?

試試飛利浦的「魔鏡」吧!

就像PDA的觸控面板,拿起點選筆,輕點在鏡面上方的家族成員照片,接著就可以在鏡面上用寫或畫出你想要留給家人的訊息,完成後,鏡面就會浮現一張便條紙圖樣,上面就是你的字跡和圖畫。

這個結合液晶顯示器和影像處理技術的未來產品,神奇功能還不僅於此。在「魔鏡」上方,還有一個攝錄鏡頭,假設你不想動手寫字,那就直接在鏡頭前錄下你的留言和表情,然後用手指點選你要傳達的對象。

而在飛利浦的想法中,這塊留言板除了讓訊息接收者可以直接在鏡面上看到「留言紙」或是留言影像外,未來它還會結合通訊功能。所以,如果留言人想要把訊息或影像在第一時間傳達給對方時,還可以在訊息完成後,直接點選「寄出」功能,而對方的手機就會在同時收到你的簡訊或影像。

當然,如果要像電影「星艦奇航」中,艦長在大螢幕前直接和正在外太空執行任務的隊員做影像通訊,飛利浦的「魔鏡」也能做到!不過,飛利浦也提醒,別忘了,這個充滿精密科技的產品,在「家族對家族」影像視訊的群組通訊功能外,還是具備有鏡子的功能。

2005年11月10日 星期四

網路行銷-網路熱 人人經濟興起

勇於表現自我的個性協助波比.巴柏爾(Bobbi Barbour)完成大學學業。這位22歲的女郎嘗試製造手提包,並透過她的網站Dollfacepunk.com銷售,但這項工作的收入並不豐厚。

去年巴柏爾找到了提供把構想變成商品服務的CafePress.com。她只設計T恤,剩下的所有工作則幾乎由這家網路公司包辦,商品的銷售所得由雙方拆帳。這位艾爾卡密諾大學(El Camino College)學生今年已淨賺近1.8萬美元,銷售具1950年代風格,且印有「Men, Coffee & Choco-late: All Better Rich」等反諷口號的女性服飾。

也在一家泳裝店兼差的巴柏爾說:「我只需把設計放上去就有不錯的收入,其他的事不用我操心。」「我在Cafe Press賺的錢,比每周花四天時間照顧的事業還多。」

為大眾量身訂製是許多預言家認為網路十年前就能辦得到的事。但這需要後端業者組裝產品並負責出貨(這是個人與小商號難以負擔的工作),才能使產品廣為流行。

Cafe Press和競爭對手Zaz-zle.com這類公司如今逐漸形成一個更大的商務平台,與電子灣(eBay)很相似。這些服務的背後概念,是某些參與者和觀察家所謂的「微企業精神」(micro-entrepreneurialism)或是「人人經濟」(the everyone economy)。

在購物商場內的跳蚤市場、印刷店以及攤位,長久以來都有提供讓民眾自創「世界最棒老爹」T恤和其他客製化商品的服務。Cafe Press和Zazzle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客戶委託的設計可迅速行銷,而且幾乎是在無需收取經常費用的情況下,賣給數百萬的網路瀏覽者。此外,每位顧客可選擇與訂製品有點不同的東西。

舊金山的策略顧問與電子商務業者研究公司Research Trust公司主管艾倫(Kent Allen)說:「我們強調的是,這是數十萬個由幾十人組成的市場,而不是幾十個由數十萬人組成的市場。」
這些網站讓使用者量身訂製T恤、杯子、海報、以及其他數十件物品。每件商品的裝飾是創意者想出的圖案或口號,這些創作者包括新崛起的設計師、中型成衣業者到迪士尼(Walt Disney )這類大型媒體公司。銷售商只負責上傳一個圖案,其他事情由這些公司來做,包括建立產品型錄、處理訂單、印製T 恤或其他商品,以及出貨和處理退貨等。

Cafe Press和Zazzle接單前不會製造產品。Cafe Press每件商品收取基本費,剩下歸銷售商所有。相形之下,Zazzle則是付10%的佣金給賣出作品的「大眾藝廊」貢獻者,另外還須支付引導顧客至Zazzle網站的銷售商一筆手續費。

這兩種商業模式已證明對早期投資Google的Sequoia資本公司、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以及Sherpalo Ventures 等創投業者甚具吸引力。以Sequoia資本公司為首的投資人今年1月為Cafe Press集資1,400萬美元;Zazzle7月宣布,以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和Sherpalo為首的投資人,投資該公司1,600萬美元。

【2005/11/08 經濟日報】

2005年11月9日 星期三

如何尋覓人生巧克力?

如何尋覓人生巧克力?【作者/施君蘭】

天下2005/06/27
金車教育基金會最近的調查指出,課業、情緒及未來生涯,是最困擾學生的三件事。即便最優秀的學生都心有戚戚。一名清大化學系大四的學生,明顯感到周圍同學的焦慮。「大家好希望知道怎樣找到方向,」她說。但怎麼找呢?

背景音樂響起。輕飄飄的白色羽毛開始隨風飛舞。時而旋轉,忽上忽下,最後輕輕落在公園長椅旁,阿甘的腳邊。 阿甘彎下腰,拾起這根羽毛,饒富興味地盯著它。「我媽總說,」他開始了這句名言,「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會是什麼。」

所以,「每天都要吃點苦的東西,以免忘記苦味,」他繼續說道。

一九九四年由湯姆漢克斯主演,膾炙人口的電影「阿甘正傳」(Forrest Gump)中,男主角阿甘做了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

他智商只有二位數,但腳程奇快。母親一句,「阿甘,快跑!」讓他先後成為大學美式足球明星、越戰英雄、世界級乒乓球員,獲得甘迺迪總統的召見、詹森總統的授勳、揭發水門案的真相,甚至展開橫跨美國幾大州的長跑。

阿甘一面跑,一面追尋他的人生。他不斷嘗試各種「人生巧克力」,而且全力以赴,生命因而多彩多姿,終而找到人生摯愛。

前一陣子,政大教育系教授吳靜吉重新出版自己的二十年前的代表作《青年的四個大夢》。一九八○年代初版,已經舊到發黃的頁面中,他把尋求人生價值、良師益友、終身志業以及「愛」,列為人生的四大夢想。

二○○三年在中國汕頭大學以此為題的演講促成他再出版。現場學生不斷發問,熱烈程度讓他大吃一驚。他發現「追尋人生」的徬徨,永遠是年輕人卡在心中,渴望有人指引搬動的「大石頭」。

二○○五年盛夏畢業季,台灣年輕學生有同樣的困擾。

還未畢業,世新大學大三學生楊曼姿已經開始傷腦筋。「大家都嫌我們沒有工作經驗,」她在找實習時碰了釘子,對自己不太有自信。

金車教育基金會最近的調查指出,課業、情緒及未來生涯,是最困擾學生的三件事。

即便最優秀的學生都心有戚戚。一名清大化學系大四的學生,明顯感到周圍同學的焦慮。「大家好希望知道怎樣找到方向,」她說。

但怎麼找呢?

克服七年級的原罪:培養抵抗力

就像阿甘提醒自己「每天吃點苦的東西」。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抓緊各種機會,不斷參與嘗試苦與甜,從經驗中認識自己,累積實力為未來做準備。

七年級新世代有一些「原罪」。包括迷失、不耐操、過於依賴、沒有理想。

根據主計處調查,超過六成大學生的學費、生活費仍完全靠家裡,七成以上還伸手跟家裡拿零用錢。在人力銀行的調查中,年輕人比較想開咖啡店,對社會公眾議題冷漠。

因為找不到人生方向,感到迷失,所以拚命延後畢業,短短六年間大學生延畢人數增加三倍,從六千多人增到兩萬四千人。以台灣每位大學生平均每年分配十四萬元的政府補助來算,去年就多花超過三十億台幣。

「這種學生我班上太多了,」長年研究教改的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感嘆。她的研究室牆貼著前幾天從報上剪下的新世代價值觀調查,都在指責草莓族。

但也有人替他們辯護。長期擔任青輔會講師的中山大學政經系助理教授劉孟奇說,年輕人會接觸的雜誌、媒體,幾乎清一色都在鼓勵消費,推銷新的手機、電玩、吃喝玩樂、現金卡等。父母親與學校保護得太好,出了社會反遭企業指責。

IBM大中華區人才與學習總監鄺懋功認為,每個人必須不斷問自己,能不能在人生與工作中,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

「但大學不是玫瑰園,」劉孟奇認為台灣學生必須「自救」,「用實務經驗抵抗消費經驗,是最好的辦法。」

做志工,實習,參與社團活動,做交換學生、國際交流,都是新世代尋找人生方向的好方法。「把自己往外丟就對了,」劉孟奇兩手往外一推。

向外參與不但擴大視野與國際觀,更有助認識自己,發現自己欠缺的能力。

中山大學教育所學生王芃是去年青年國是會議規劃小組的成員。從小是個自卑的小孩,她從擔任志工中找到生命價值。

「大家都問我們想要什麼,」她神色凝重,「要找到並不容易。」

擔任青輔會志工四年,她透過各種經驗鍛鍊能力與找方向。她到社區小學服務,代表台灣參加泰國舉辦的APEC青年會議,也到過古巴,看到人民絕望的眼神,感觸個人應該為社會多著想。
志工經驗讓她相信個人可以帶來改變。「不要怨天尤人,」她決定投身教育,「我們要去補社會的洞,而非隨著社會走。」

今年大四的政大金融系學生林明慧,用爭取國際交流的機會擴大視野。

「機會在那邊,不要覺得不是你的,」她爭取過到北京、上海的參訪機會,去年從加拿大約克大學交換回來。

在國外,刺激最大的是見識外國學生的企圖心。

「歐美學生好會問問題,」她印象深刻,「我在台灣已經算會問的了,他們速度比我更快。」
不只國際經驗,她還打球、跑步、參加企業競賽,「多參加活動,就能更了解自己適合什麼,」她說。

良師是萬靈丹

如同吳靜吉將「尋找良師益友」視為青年尋夢的四大目標之一,一位好的心靈導師(mentor),對尋找方向的年輕人有意想不到的影響。

正在找工作的的政大畢業生曾士棋,就因此修正了人生方向。

他雙修經濟與企管,曾任AIESEC副會長,國際經驗非常充足。原本也想搶修熱門的MBA,但接觸到非營利組織管理的課後,他改變主意。

「我想做公部門的MBA,」他解釋,「企業有很多資源,動得比較快,但第三部門常在掙扎求生。」

他特別感謝企管系教授管康彥與黃秉德。一位讓他看到企業競爭,一位讓他思考企管的另一種可能。

政大的林明慧最感謝的是念北一女時,羽球校隊的教練。她總記得老師鼓勵她們不要放棄,「球落地之前,都還有機會。」

也因為如此,她把握每一個機會,爭取參加大小活動,而且全力以赴。隨著履歷表上的經驗愈填愈長,她已不再害怕面對任何場合。

良師對學生的影響會超越時空。暢銷書《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裡,作者與罹患絕症的老師對談生命,那些對談成為他日後的人生良伴。

為了幫年輕人提早接觸現實社會,很多企業提供實習機會。

與以往不同的是,企業規劃得愈來愈精緻,也更考慮學生需求與企業的社會責任。

以英國保誠人壽為例,今年除了校園徵才,與全國大專院校開展實習、證照輔導與產學合作計劃。業務系統總經理廖學茂精算全省四千名外勤幹部人數,決定以「四位老師帶一個學生」的大手筆,提供一千個實習機會。「業務很複雜,這樣每一個層面學生都能學到,」他說。

他還親自寫兩百多封信給大學校長,邀請年輕人加入。「看一百五十七歲的跨國企業如何經營,可以提高年輕人對事情的視野,」他說。

台灣微軟從去年起實施「未來生涯體驗計劃」,將原本外包的三十多個技術、行銷、行政等職位收回,轉成一百多個實習機會。此外,也替實習生一人找一位mentor,讓學生有專人帶領。

公共事務部副總經理王秀芬鼓勵年輕人多到企業見習,「不要看你在哪個職位,要藉工作看企業運作。」

阻力是同儕

她表示,要有意識地進入企業。很多人覺得去麥當勞或便利商店「浪費時間」,她不認為如此。
「你不是去賣漢堡,是去看流程,」她說,「想了解公司哪一部份,儘管開口,主動多要一點。」

很難想像,阻礙年輕人立大志、找方向的,竟是同儕壓力。

怕別人笑,怕異樣眼光,因此不敢堅持正確的價值觀,成為年輕人很大的困擾。

就像台灣學生上課很少問問題,原因是怕自己問不好,擔誤全班下課時間。

同寢室友深夜不睡覺打電動,吵得不得安寧,礙於友情,好學生只好忍氣吞聲。

克服需要勇氣與決心。林明慧從加拿大回來後,不再害怕舉手發問。「有什麼關係,」她大方地說,「同學可能也不懂,只是不好意思問。」

讓夢想落入掌心

對許多年輕世代來說,人生可能有大方向,但還沒有具體到「做什麼」的階段。

但只要常常細描它、說出它,試著把它化為具體目標,夢想會慢慢變成真實的形體。而主動參與,擴大人生經驗,就是夢想細描、說出、具體化的過程。

師大特教系教授吳武典把人生看得更遠。「自我追尋是一輩子的過程,」他說,「活到老,學到老,生涯規劃是一輩子的功課。」

中山教育所學生 
王芃:我要補社會的洞

七年級女生,還在念中山大學教育所的王芃,前兩天退掉在高雄住了四年的房子,隻身前往陌生的台北。

她加入一家開發幼兒創造力教案的新公司,身上只有兩萬塊。

從小管她很嚴的軍人父親只問了一個問題,「你能不能自己負責?」

「我可以,」她深吸一口氣,出現在台北。

王芃有一七五公分那麼高。短髮微鬈,格子上衣與合身的短裙,很是整潔乾淨,圓圓的眼睛會發亮。

「我希望讓社會變幸福,」她認真地說,「去補社會的洞,而非隨著社會走。」

從大學到研究所都念教育,王芃相信教育的力量可以改變社會。

為社會「補洞」的理想來自志工經驗。大一起開始擔任青輔會志工,王芃曾進入社區為小學服務,她也規劃去年全省的青年國是會議,擔任過二○○三年泰國APEC會議的台灣代表。
國際經驗促使她為國家著想。去年十月,她帶著一篇探討教育援助的論文到古巴發表,大受震撼。

走在藍天白雲,陽光空氣都很清新的古巴街頭,她感受不到美,而是不安與貧窮。

路邊的腐屍味陣陣鑽進鼻腔,美麗的風光下到處是荷槍實彈的警察。人民沒有工作,在街上遊蕩,看到觀光客或外國人便趨近前來,千方百計想打開對方的口袋。

人民眼神中看不到希望,王芃開始害怕。「這樣的國家怎麼會有未來?」

回到髒兮兮,連乾淨水都沒有的寄宿地點,她懷念起台灣的好。「在古巴,才發現台灣的幸福。」

更深層的影響則來自二○○三年的APEC青年會議。

當時在東南亞聯合國中心開會,王芃代表台灣發言,會上很出鋒頭。會後當時的祕書長找上門來,「你們只能用『Province of China』,」他強硬地說,「否則就回家。」他洗掉所有照到王芃的底片。

香港代表也向她嗆聲,「我們可以一國兩制,你們為什麼不行?搞不懂你們在想什麼。」接下來幾天,王芃都得不到其他國家友善的臉色,也體會到國家的處境。

看著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再看高掛「愛與和平」主題的大會標語,她心裡一陣刺,又沉重,又氣不過。「我們怎麼能不好好經營這個國家?我到底可以為台灣做些什麼?」她甚至躲進房間,對著空屋大叫來宣洩情緒。

「我有沒有為台灣貢獻什麼?我能做什麼?」回程機上,她不斷問自己。當從窗外看到台灣的街景,她再也忍不住,眼淚撲簌簌往下掉。

現在獨當一面的王芃,其實是個自卑的小孩。從上台講話都會發抖,到接受志工老師開導,她變得有信心,敢於表達,相信自己能讓社會更好。

她希望社會給年輕人更多機會。「要找到未來並不容易,」她由衷地說,「但給我磨練的機會,我願意承擔。」

政大金融系學生 
林明慧:在各種領域「試水溫」

如果用衡量人才標準的「五力圖」來分析林明慧,她一定是標準的五邊形。

一路從北一女念到政大金融系,林明慧擔任過羽球校隊,去年到加拿大約克大學交換半年回來,小個子的她能靜能動,眼珠又圓又黑,態度大方。

一頭短髮及健康的褐色皮膚,林明慧穿著約克大學T恤,顯得特別興奮。她前陣子爭取到花旗銀行主辦到上海參訪五天,隔天一大早動身,但待會兒要先去跑校慶的大隊接力。

從小就不斷在各種領域「試水溫」,林明慧很有目的地,享受著不同的角色。「與人相處中,可以更了解自己,」她說。

林明慧的企圖心與視野來自國際經驗。去年暑假,她到北大清華參加兩岸三地大學生的智財交流論壇,看到香港、中國大陸學生把出國交換視為大學生活一部份,發問時咄咄逼人。「好恐怖,」她感受到壓力。

去年九月份到約克大學的半年,她上緊發條。當金融課的印度籍教授講著飛快,連本地生都跟不上的英文,她每天下課一個人躲進視聽教室訓練聽力,課前預習,也利用辦公室時間向教授請益。

歐美學生上課搶著問問題,也激起她的鬥志。她要求自己每堂必發問,加上課前準備,後來速度拚過別人。「不要給自己留退路,」她說,「別人強,自己要更強。」

國際學生的世界觀則敦促她接觸更多資訊。「你以為台灣名不見經傳,但每個人都能講出一些觀感,」她開始反省,「我能不能呢?」

林明慧的紀律來自球隊訓練。從小學起參加田徑、羽球校隊,每天比同學早出、晚歸,上課時間與大家相同,但要挪出時間練習。球隊不但訓練她自我管理的能力,也讓她一直保持運動的好習慣,不只會念書。

同學羨慕她的機會特別多,其實她只是比較主動。

「機會在那邊,去試就是你的,」她常注意佈告欄、網路資訊,機會出現時一定伸手,「不要覺得不可能。」

林明慧四處參加活動磨練能力,是因為內心深處有個長遠的願望。

「我想做一個有社會責任的企業家,」猶豫很久,她輕聲講出,怕給人笑。

從小跟著做生意的父母親見客戶,吃飯,她發現當人能力愈好,愈能做出決策性的改變。

四處試水溫的背後,她一點一滴累積能量,厚積而薄發。

台灣太小了,走出去!

台灣太小了,走出去! 【作者/李康莉】

30 雜誌 http://www.30.com.tw/
陸續外移、就業競爭加劇、上面的位子又都被四、五年級卡住了,台灣的年輕人感嘆:再怎麼努力也沒用!連科技業大老林百里都唱衰,說30歲左右的世代面臨的是「台灣60年來最嚴峻的挑戰」!到底30世代未來的路該怎麼走?答案是──走出去、國際化。

島內沒空位,世界處處是機會

陸續外移、就業競爭加劇、上面的位子又都被四、五年級卡住了,台灣的年輕人感嘆:再怎麼努力也沒用!連科技業大老林百里都唱衰,說30歲左右的世代面臨的是「台灣60年來最嚴峻的挑戰」! 到底30世代未來的路該怎麼走?答案是──走出去、國際化。

外商是最好的試金石

先看幾項事實:全球訂單熱滾滾的法藍瓷,外派歐美的當家主管全是30多歲的年輕人,管理包括老美老墨在內的跨國團隊;聯合利華日本分公司,負責Mod’s Hair的市場經理一職,由65年次的台灣女生陳奕穎出任。一向充滿白人優越意識,外人難以打進、縱橫美國東西兩岸的Bank of American,外派香港負責財務工程的副總裁陳世航,竟然是61年次台灣土生土長的留美碩士。「挾著語文的優勢,只要自己夠努力,以後這樣的機會只會愈來愈多。」法藍瓷總裁陳立恆觀察。

但是阻礙也不少。近年來國內報導國際新聞的比重,不到一成,加上每年的觀光人口持續上升,出國留學的人數卻逐年下降。從大學就積極參與社團培養國際觀的嬌生公司(J&J)楊森大藥廠總經理張振武感嘆,我們的年輕人被鼓勵吃喝玩樂國際化,職場競爭力卻沒有提升,怎麼辦?張振武奉勸30多歲的年輕人,「不要只想著賺錢與配股,多進外商磨練磨練吧!」

與各國菁英為伍

雖然外商不是培養世界觀的唯一管道,尤其這幾年本土企業,面臨了必須比外商更全面與國際接軌的浪潮。不可否認的,身處外商公司,不論是開會、出差,都充滿來自第一線的震撼教育。全球最大的家用品商之一寶僑(P&G)在台北的分公司,就有十幾位分別來自香港、日本、菲律賓、德國、墨西哥籍的員工,宛如一個小型聯合國。與國外Confe-rence call(電話會議),全球八十幾家分公司的員工同時在線上,各國濃重的口音,彼此搶話發言,「一開始很容易手足無措,是很大的文化衝擊!」P&G對外事務部協理胡馨如回憶自己剛加入公司時的文化暈眩。「墨西哥人有創意、日本人重品質、新加坡人英文表達能力一流、印度人得天獨厚的是廣大的內需市場,因此這兩年說話格外有份量。」聯合利華市場經理陳奕穎說。全球化打破了人才流動與競爭的疆界,未來30世代將在台灣及台灣以外的地區,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短兵相接。經常往返亞洲開會的DHL人力資源處總監蔡明慧則觀察,面對國際開會的場合,相對於東南亞人的爭取發言,台灣人明顯地被動安靜,「其實台灣人經常默默做事,英文也不差,最弱的地方,是缺乏在外人面前把自己秀出來的膽識。」

爭取國際能見度

台灣人進入外商,最直接的挑戰,仍是來自與外國總部的斡旋。台灣內需市場不到全球營運1%的比例,相較他國的優秀人才,要爭取總部的關注與資源,需要更高段的國際拔河過招。

在惠普(HP)個人系統事業群擔任市場經理的張淑雯,回憶兩年前向國外老闆提出某項科技產品不適合亞洲市場時,美國籍的老闆就曾直言:only care about Europe.(我不在乎台灣,我只看歐洲)面對外國大廠挾市場規模而產生的優越與傲慢,張淑雯當時就運用了一套「國際外交」策略。她利用每半年出國參與亞太區的產品經理(PM)大會,與其他亞洲區有相同處境的PM結盟,爭取支持她的意見過關。因為擔心會議上無法用英文貼切地表達意見,張淑雯還事先與來自香港、新加坡等地講華語的PM用中文溝通,彼此取得共識聲援。會議上亞太市場總合超過全球6%的占有率,終於引起總部的關切。後來惠普於台北成立針對亞洲市場的研發中心,張淑雯是一大功臣。

面對未來將在亞太區卡位的各國優秀人才,彼此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張淑雯說:「國際觀不只是語文,尤其身處台灣的外商企業,面對市場的有限,要提高台灣的能見度,所謂的國際觀更是一種談判與交換資源的藝術。」只有市場績效成長,持續把台灣市場規模做大,才能爭取個人在國際舞台的能見度,「國際間的交流真的太重要了。」張淑雯強調。

印度人才是大敵

外商把基地繼續設在台灣,無疑是看準了未來大陸市場的潛力。挾著同文同種的優勢,若有機會外派大陸,負責的區塊市場規模擴大,個人職場能見度自然提升,有利於30世代擴張全球佈局的版圖。而優秀的印度青年則是新興的敵人。這兩年隨著印度內需市場的茁壯與科技人才的輸出,許多跨國企業都紛紛改換印度籍的主管掌理亞太區事務。外商科技軟硬體服務業的員工,更格外感受到台灣的邊緣化!連去華人本位的新加坡總部出差,都發現當地的主管,已經有一半以上是印度籍,許多外商同事開玩笑,公司可用愈來愈「黑」來形容。

本土企業也講國際化

國際觀不是只有外商才需要。就算待在本土企業,30世代也將全面接受國際化浪潮的襲擊。今年初,宏碁擢升新的義大利籍總經理蘭奇(G. Lanci),使得慣用中文內部溝通的宏碁員工,一夕之間,全部改用英文。49年次,一畢業就投入職場的宏碁國際品牌處長辛悅台,憶起十七年前以土碩士的身分進入宏碁,「那時負責國內的通路行銷,哪裡用得著英文呢?」沒想到十三年後,因跟隨宏碁總經理王振堂入主國際佈局,原本只看台灣市場的他被迫學習處理國際事物。「已經快要40了,這真是一個非常非常痛苦的過程,」他說:「為了證明自己跟得上、不會被淘汰,我曾經焦慮到一睜開眼睛就猛讀英文,後來還因此病倒了住院開刀。」

從一句英文也不會說,到目前成功管理手下印度、南非等各國菁英的跨國經理人,五年級的辛悅台生命經歷就是本土企業「全面國際化」最好的見證。「廿年前,只有外派國外市場第一線的業務、高階經理人才需要國際觀,現在不論坐鎮台灣或米蘭雙總部,連行銷、財務、會計、人力資源,都需要從全球佈局的角度,與各國的部門溝通。」他說,再過兩年,宏碁更將全面實行英文檢測作為升遷標準,「現在的年輕人英文不好很難生存,因為國際化是全面的。」

外派直達升遷路

外派也是一個管道。明碁(BenQ)出人意料地併購德國大廠西門子(Siemens),使更多人留意到,許多30世代的台籍幹部因本土企業的全球佈局,搭上外派的順風車跨入國際版圖。

「兩個禮拜跑六個國家,家在哪,已經搞不清楚了,隨時ready to go!」全球三百多個點,光是歐美就有兩百個點,讓習慣外派生活的陳立恆幾乎以機場為家。

事實上,島內過度擁擠的就業市場、來自上一世代的卡位競爭,加上產業的紛紛外移,台灣30世代已經失去了前一世代在島內大放光芒的舞台。美國UCLA研究所畢業的政大經濟系教授林祖嘉就建議年輕人多走出去,「國際化,是唯一的道路。」而搭上跨國與本土企業的外派順風車,宛如搭乘職場升遷的直達梯,一下子就打開遼闊的格局、宏觀的視野,把在國內要多年才能從waiting list上熬出頭的苦行,壓縮在短時間內快速成長通過。

今年9月接任福特六和汽車MAZDA台灣區執行長的劉宗信,五年級生,之前即以亞太區行銷副總經理的身分派駐越南,相較於外派市場飽和的先進國家,他看準了第三世界汽車市場的潛力,第一年即將市占率一口氣從5.3%提升到17%,第二年再將營業額提升高達93%,因而在眾多外派人才卡位戰中被特別拔擢,回鍋升任在集團內算是相當年輕的執行長。

「當你的本事不值錢,再學習已經來不及了。」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說。現在就培養你的國際視野,走上全球舞台,30歲的你,準備好了嗎?

本土企業也講國際化

國際觀不是只有外商才需要。就算待在本土企業,30世代也將全面接受國際化浪潮的襲擊。今年初,宏碁擢升新的義大利籍總經理蘭奇(G. Lanci),使得慣用中文內部溝通的宏碁員工,一夕之間,全部改用英文。49年次,一畢業就投入職場的宏碁國際品牌處長辛悅台,憶起十七年前以土碩士的身分進入宏碁,「那時負責國內的通路行銷,哪裡用得著英文呢?」沒想到十三年後,因跟隨宏碁總經理王振堂入主國際佈局,原本只看台灣市場的他被迫學習處理國際事物。「已經快要40了,這真是一個非常非常痛苦的過程,」他說:「為了證明自己跟得上、不會被淘汰,我曾經焦慮到一睜開眼睛就猛讀英文,後來還因此病倒了住院開刀。」

從一句英文也不會說,到目前成功管理手下印度、南非等各國菁英的跨國經理人,五年級的辛悅台生命經歷就是本土企業「全面國際化」最好的見證。「廿年前,只有外派國外市場第一線的業務、高階經理人才需要國際觀,現在不論坐鎮台灣或米蘭雙總部,連行銷、財務、會計、人力資源,都需要從全球佈局的角度,與各國的部門溝通。」他說,再過兩年,宏碁更將全面實行英文檢測作為升遷標準,「現在的年輕人英文不好很難生存,因為國際化是全面的。」

外派直達升遷路

外派也是一個管道。明碁(BenQ)出人意料地併購德國大廠西門子(Siemens),使更多人留意到,許多30世代的台籍幹部因本土企業的全球佈局,搭上外派的順風車跨入國際版圖。

「兩個禮拜跑六個國家,家在哪,已經搞不清楚了,隨時ready to go!」全球三百多個點,光是歐美就有兩百個點,讓習慣外派生活的陳立恆幾乎以機場為家。

事實上,島內過度擁擠的就業市場、來自上一世代的卡位競爭,加上產業的紛紛外移,台灣30世代已經失去了前一世代在島內大放光芒的舞台。美國UCLA研究所畢業的政大經濟系教授林祖嘉就建議年輕人多走出去,「國際化,是唯一的道路。」而搭上跨國與本土企業的外派順風車,宛如搭乘職場升遷的直達梯,一下子就打開遼闊的格局、宏觀的視野,把在國內要多年才能從waiting list上熬出頭的苦行,壓縮在短時間內快速成長通過。

今年9月接任福特六和汽車MAZDA台灣區執行長的劉宗信,五年級生,之前即以亞太區行銷副總經理的身分派駐越南,相較於外派市場飽和的先進國家,他看準了第三世界汽車市場的潛力,第一年即將市占率一口氣從5.3%提升到17%,第二年再將營業額提升高達93%,因而在眾多外派人才卡位戰中被特別拔擢,回鍋升任在集團內算是相當年輕的執行長。

跨出去,心態最重要

語言能力、管理能力、個人心智的成熟度、文化的敏感與包容力,都考驗著跨國經理人的外派壽命。匯豐銀行全球高階經理人的培育計畫,實施多年以來,卻只有一位台灣人通過標準,進入國際佈局,而且還是一位從小出國的留學生。據匯豐銀行台灣人力資源處資深副總裁陶尊芷的觀察,相對於國際標準,台灣的外派人才專業能力很好,但是語言不好、獨立性較差、說服力較弱,都是有待加強的項目。

不過關鍵還是在心態。不像香港、新加坡,因為是地狹人稠的小國,殖民背景加上地理條件,人才被迫向外發展;相較之下,台灣的30世代卻因為自滿的封閉心態,沉浸在島內的發展與生活現況,對於重新適應另一種文化的意願缺缺。

其實包括DHL、P&G這些跨國企業的job posting(徵才訊息)都是企業內全球徵才,「機會其實很多,只是看年輕人自己願不願意走出去!」任職P&G的胡馨如說。

至於30世代選擇外派的地點,因為大陸內需市場的崛起,以及語言與文化相近的優勢,大陸、香港、新加坡,依然是外派首選。60年次的林立寬,曾經赴美留學,對於國外生活經驗不陌生,但是對外派歐美,他的答案卻是「想都沒有想過」!他認為,光是外表的差異、語文的隔閡這兩項事實,任憑亞洲人怎麼努力,都不可能打入白人的職場人際圈!因此他寧願選擇待在台灣,操作自己可以掌握的小規模台灣市場,等待緩慢的調升與機會的叩門。

準備出走要趁早

而相較於香港人的外擴性格,積極把握外派機會,30世代的台灣女性則顯得瞻前顧後。胡馨如觀察,不管已婚還是未婚,女性員工普遍認為外派是「人生非常重大、非常冒險的決定」,且經常因為「事業與家庭的取捨」,而放棄外派的機會。更別說像DHL新任的台灣區總經理鄧鳳鳴這類不但是女性、還以40出頭的年紀出任他國最高管理階層的例子,台灣女性中幾乎沒有。

「說穿了,台灣人不敢作夢!」胡馨如說。其實大陸內需市場的茁壯、歐美資金的持續挹注,搭著外商或台商的順風車進入大陸幅員廣大的市場,是30世代最好發揮的舞台。加上同文同種的優勢,目前台灣人欠缺的只是培養「國際的視野」。

林祖嘉就十分建議年輕人要多出國留學,或爭取外派歐美的工作機會,因為,「趁著出國取得學位,不論留在異地發展,還是將來去大陸,都是很好的跳板。」未來全球的30世代,將在國際版圖各層面上短兵相接,以國際化的能力決勝負。

「當你的本事不值錢,再學習已經來不及了。」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說。現在就培養你的國際視野,走上全球舞台,30歲的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