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9日 星期三

台灣太小了,走出去!

台灣太小了,走出去! 【作者/李康莉】

30 雜誌 http://www.30.com.tw/
陸續外移、就業競爭加劇、上面的位子又都被四、五年級卡住了,台灣的年輕人感嘆:再怎麼努力也沒用!連科技業大老林百里都唱衰,說30歲左右的世代面臨的是「台灣60年來最嚴峻的挑戰」!到底30世代未來的路該怎麼走?答案是──走出去、國際化。

島內沒空位,世界處處是機會

陸續外移、就業競爭加劇、上面的位子又都被四、五年級卡住了,台灣的年輕人感嘆:再怎麼努力也沒用!連科技業大老林百里都唱衰,說30歲左右的世代面臨的是「台灣60年來最嚴峻的挑戰」! 到底30世代未來的路該怎麼走?答案是──走出去、國際化。

外商是最好的試金石

先看幾項事實:全球訂單熱滾滾的法藍瓷,外派歐美的當家主管全是30多歲的年輕人,管理包括老美老墨在內的跨國團隊;聯合利華日本分公司,負責Mod’s Hair的市場經理一職,由65年次的台灣女生陳奕穎出任。一向充滿白人優越意識,外人難以打進、縱橫美國東西兩岸的Bank of American,外派香港負責財務工程的副總裁陳世航,竟然是61年次台灣土生土長的留美碩士。「挾著語文的優勢,只要自己夠努力,以後這樣的機會只會愈來愈多。」法藍瓷總裁陳立恆觀察。

但是阻礙也不少。近年來國內報導國際新聞的比重,不到一成,加上每年的觀光人口持續上升,出國留學的人數卻逐年下降。從大學就積極參與社團培養國際觀的嬌生公司(J&J)楊森大藥廠總經理張振武感嘆,我們的年輕人被鼓勵吃喝玩樂國際化,職場競爭力卻沒有提升,怎麼辦?張振武奉勸30多歲的年輕人,「不要只想著賺錢與配股,多進外商磨練磨練吧!」

與各國菁英為伍

雖然外商不是培養世界觀的唯一管道,尤其這幾年本土企業,面臨了必須比外商更全面與國際接軌的浪潮。不可否認的,身處外商公司,不論是開會、出差,都充滿來自第一線的震撼教育。全球最大的家用品商之一寶僑(P&G)在台北的分公司,就有十幾位分別來自香港、日本、菲律賓、德國、墨西哥籍的員工,宛如一個小型聯合國。與國外Confe-rence call(電話會議),全球八十幾家分公司的員工同時在線上,各國濃重的口音,彼此搶話發言,「一開始很容易手足無措,是很大的文化衝擊!」P&G對外事務部協理胡馨如回憶自己剛加入公司時的文化暈眩。「墨西哥人有創意、日本人重品質、新加坡人英文表達能力一流、印度人得天獨厚的是廣大的內需市場,因此這兩年說話格外有份量。」聯合利華市場經理陳奕穎說。全球化打破了人才流動與競爭的疆界,未來30世代將在台灣及台灣以外的地區,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短兵相接。經常往返亞洲開會的DHL人力資源處總監蔡明慧則觀察,面對國際開會的場合,相對於東南亞人的爭取發言,台灣人明顯地被動安靜,「其實台灣人經常默默做事,英文也不差,最弱的地方,是缺乏在外人面前把自己秀出來的膽識。」

爭取國際能見度

台灣人進入外商,最直接的挑戰,仍是來自與外國總部的斡旋。台灣內需市場不到全球營運1%的比例,相較他國的優秀人才,要爭取總部的關注與資源,需要更高段的國際拔河過招。

在惠普(HP)個人系統事業群擔任市場經理的張淑雯,回憶兩年前向國外老闆提出某項科技產品不適合亞洲市場時,美國籍的老闆就曾直言:only care about Europe.(我不在乎台灣,我只看歐洲)面對外國大廠挾市場規模而產生的優越與傲慢,張淑雯當時就運用了一套「國際外交」策略。她利用每半年出國參與亞太區的產品經理(PM)大會,與其他亞洲區有相同處境的PM結盟,爭取支持她的意見過關。因為擔心會議上無法用英文貼切地表達意見,張淑雯還事先與來自香港、新加坡等地講華語的PM用中文溝通,彼此取得共識聲援。會議上亞太市場總合超過全球6%的占有率,終於引起總部的關切。後來惠普於台北成立針對亞洲市場的研發中心,張淑雯是一大功臣。

面對未來將在亞太區卡位的各國優秀人才,彼此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張淑雯說:「國際觀不只是語文,尤其身處台灣的外商企業,面對市場的有限,要提高台灣的能見度,所謂的國際觀更是一種談判與交換資源的藝術。」只有市場績效成長,持續把台灣市場規模做大,才能爭取個人在國際舞台的能見度,「國際間的交流真的太重要了。」張淑雯強調。

印度人才是大敵

外商把基地繼續設在台灣,無疑是看準了未來大陸市場的潛力。挾著同文同種的優勢,若有機會外派大陸,負責的區塊市場規模擴大,個人職場能見度自然提升,有利於30世代擴張全球佈局的版圖。而優秀的印度青年則是新興的敵人。這兩年隨著印度內需市場的茁壯與科技人才的輸出,許多跨國企業都紛紛改換印度籍的主管掌理亞太區事務。外商科技軟硬體服務業的員工,更格外感受到台灣的邊緣化!連去華人本位的新加坡總部出差,都發現當地的主管,已經有一半以上是印度籍,許多外商同事開玩笑,公司可用愈來愈「黑」來形容。

本土企業也講國際化

國際觀不是只有外商才需要。就算待在本土企業,30世代也將全面接受國際化浪潮的襲擊。今年初,宏碁擢升新的義大利籍總經理蘭奇(G. Lanci),使得慣用中文內部溝通的宏碁員工,一夕之間,全部改用英文。49年次,一畢業就投入職場的宏碁國際品牌處長辛悅台,憶起十七年前以土碩士的身分進入宏碁,「那時負責國內的通路行銷,哪裡用得著英文呢?」沒想到十三年後,因跟隨宏碁總經理王振堂入主國際佈局,原本只看台灣市場的他被迫學習處理國際事物。「已經快要40了,這真是一個非常非常痛苦的過程,」他說:「為了證明自己跟得上、不會被淘汰,我曾經焦慮到一睜開眼睛就猛讀英文,後來還因此病倒了住院開刀。」

從一句英文也不會說,到目前成功管理手下印度、南非等各國菁英的跨國經理人,五年級的辛悅台生命經歷就是本土企業「全面國際化」最好的見證。「廿年前,只有外派國外市場第一線的業務、高階經理人才需要國際觀,現在不論坐鎮台灣或米蘭雙總部,連行銷、財務、會計、人力資源,都需要從全球佈局的角度,與各國的部門溝通。」他說,再過兩年,宏碁更將全面實行英文檢測作為升遷標準,「現在的年輕人英文不好很難生存,因為國際化是全面的。」

外派直達升遷路

外派也是一個管道。明碁(BenQ)出人意料地併購德國大廠西門子(Siemens),使更多人留意到,許多30世代的台籍幹部因本土企業的全球佈局,搭上外派的順風車跨入國際版圖。

「兩個禮拜跑六個國家,家在哪,已經搞不清楚了,隨時ready to go!」全球三百多個點,光是歐美就有兩百個點,讓習慣外派生活的陳立恆幾乎以機場為家。

事實上,島內過度擁擠的就業市場、來自上一世代的卡位競爭,加上產業的紛紛外移,台灣30世代已經失去了前一世代在島內大放光芒的舞台。美國UCLA研究所畢業的政大經濟系教授林祖嘉就建議年輕人多走出去,「國際化,是唯一的道路。」而搭上跨國與本土企業的外派順風車,宛如搭乘職場升遷的直達梯,一下子就打開遼闊的格局、宏觀的視野,把在國內要多年才能從waiting list上熬出頭的苦行,壓縮在短時間內快速成長通過。

今年9月接任福特六和汽車MAZDA台灣區執行長的劉宗信,五年級生,之前即以亞太區行銷副總經理的身分派駐越南,相較於外派市場飽和的先進國家,他看準了第三世界汽車市場的潛力,第一年即將市占率一口氣從5.3%提升到17%,第二年再將營業額提升高達93%,因而在眾多外派人才卡位戰中被特別拔擢,回鍋升任在集團內算是相當年輕的執行長。

「當你的本事不值錢,再學習已經來不及了。」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說。現在就培養你的國際視野,走上全球舞台,30歲的你,準備好了嗎?

本土企業也講國際化

國際觀不是只有外商才需要。就算待在本土企業,30世代也將全面接受國際化浪潮的襲擊。今年初,宏碁擢升新的義大利籍總經理蘭奇(G. Lanci),使得慣用中文內部溝通的宏碁員工,一夕之間,全部改用英文。49年次,一畢業就投入職場的宏碁國際品牌處長辛悅台,憶起十七年前以土碩士的身分進入宏碁,「那時負責國內的通路行銷,哪裡用得著英文呢?」沒想到十三年後,因跟隨宏碁總經理王振堂入主國際佈局,原本只看台灣市場的他被迫學習處理國際事物。「已經快要40了,這真是一個非常非常痛苦的過程,」他說:「為了證明自己跟得上、不會被淘汰,我曾經焦慮到一睜開眼睛就猛讀英文,後來還因此病倒了住院開刀。」

從一句英文也不會說,到目前成功管理手下印度、南非等各國菁英的跨國經理人,五年級的辛悅台生命經歷就是本土企業「全面國際化」最好的見證。「廿年前,只有外派國外市場第一線的業務、高階經理人才需要國際觀,現在不論坐鎮台灣或米蘭雙總部,連行銷、財務、會計、人力資源,都需要從全球佈局的角度,與各國的部門溝通。」他說,再過兩年,宏碁更將全面實行英文檢測作為升遷標準,「現在的年輕人英文不好很難生存,因為國際化是全面的。」

外派直達升遷路

外派也是一個管道。明碁(BenQ)出人意料地併購德國大廠西門子(Siemens),使更多人留意到,許多30世代的台籍幹部因本土企業的全球佈局,搭上外派的順風車跨入國際版圖。

「兩個禮拜跑六個國家,家在哪,已經搞不清楚了,隨時ready to go!」全球三百多個點,光是歐美就有兩百個點,讓習慣外派生活的陳立恆幾乎以機場為家。

事實上,島內過度擁擠的就業市場、來自上一世代的卡位競爭,加上產業的紛紛外移,台灣30世代已經失去了前一世代在島內大放光芒的舞台。美國UCLA研究所畢業的政大經濟系教授林祖嘉就建議年輕人多走出去,「國際化,是唯一的道路。」而搭上跨國與本土企業的外派順風車,宛如搭乘職場升遷的直達梯,一下子就打開遼闊的格局、宏觀的視野,把在國內要多年才能從waiting list上熬出頭的苦行,壓縮在短時間內快速成長通過。

今年9月接任福特六和汽車MAZDA台灣區執行長的劉宗信,五年級生,之前即以亞太區行銷副總經理的身分派駐越南,相較於外派市場飽和的先進國家,他看準了第三世界汽車市場的潛力,第一年即將市占率一口氣從5.3%提升到17%,第二年再將營業額提升高達93%,因而在眾多外派人才卡位戰中被特別拔擢,回鍋升任在集團內算是相當年輕的執行長。

跨出去,心態最重要

語言能力、管理能力、個人心智的成熟度、文化的敏感與包容力,都考驗著跨國經理人的外派壽命。匯豐銀行全球高階經理人的培育計畫,實施多年以來,卻只有一位台灣人通過標準,進入國際佈局,而且還是一位從小出國的留學生。據匯豐銀行台灣人力資源處資深副總裁陶尊芷的觀察,相對於國際標準,台灣的外派人才專業能力很好,但是語言不好、獨立性較差、說服力較弱,都是有待加強的項目。

不過關鍵還是在心態。不像香港、新加坡,因為是地狹人稠的小國,殖民背景加上地理條件,人才被迫向外發展;相較之下,台灣的30世代卻因為自滿的封閉心態,沉浸在島內的發展與生活現況,對於重新適應另一種文化的意願缺缺。

其實包括DHL、P&G這些跨國企業的job posting(徵才訊息)都是企業內全球徵才,「機會其實很多,只是看年輕人自己願不願意走出去!」任職P&G的胡馨如說。

至於30世代選擇外派的地點,因為大陸內需市場的崛起,以及語言與文化相近的優勢,大陸、香港、新加坡,依然是外派首選。60年次的林立寬,曾經赴美留學,對於國外生活經驗不陌生,但是對外派歐美,他的答案卻是「想都沒有想過」!他認為,光是外表的差異、語文的隔閡這兩項事實,任憑亞洲人怎麼努力,都不可能打入白人的職場人際圈!因此他寧願選擇待在台灣,操作自己可以掌握的小規模台灣市場,等待緩慢的調升與機會的叩門。

準備出走要趁早

而相較於香港人的外擴性格,積極把握外派機會,30世代的台灣女性則顯得瞻前顧後。胡馨如觀察,不管已婚還是未婚,女性員工普遍認為外派是「人生非常重大、非常冒險的決定」,且經常因為「事業與家庭的取捨」,而放棄外派的機會。更別說像DHL新任的台灣區總經理鄧鳳鳴這類不但是女性、還以40出頭的年紀出任他國最高管理階層的例子,台灣女性中幾乎沒有。

「說穿了,台灣人不敢作夢!」胡馨如說。其實大陸內需市場的茁壯、歐美資金的持續挹注,搭著外商或台商的順風車進入大陸幅員廣大的市場,是30世代最好發揮的舞台。加上同文同種的優勢,目前台灣人欠缺的只是培養「國際的視野」。

林祖嘉就十分建議年輕人要多出國留學,或爭取外派歐美的工作機會,因為,「趁著出國取得學位,不論留在異地發展,還是將來去大陸,都是很好的跳板。」未來全球的30世代,將在國際版圖各層面上短兵相接,以國際化的能力決勝負。

「當你的本事不值錢,再學習已經來不及了。」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說。現在就培養你的國際視野,走上全球舞台,30歲的你,準備好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